第102章 苏撤_四合院:我在隔壁有小院
笔趣阁 > 四合院:我在隔壁有小院 > 第102章 苏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02章 苏撤

  刘国成事件半天功夫就上了四九城热搜,也对一些作风不好的人起了警示作用。

  至少李修禹认识的厂里双李(李学武,李怀德)和许大茂就是如此。

  许大茂和梁拉娣一家吃完烤鸭回家路上自然也是听说了这事,好在这家伙也只玩过单身的或是寡妇,但也背后冒出冷汗。

  别哪天玩脱了也被人家这么收拾一回,丢了面子是小,丢了性命就完了。

  一时对梁拉娣也没了开始的热切,梁拉娣自然看出了许大茂的变化,心里好笑,这家伙胆子也太小了,不过也是好事,好拿捏嘛,而且不用担心被占便宜。

  不提许大茂和梁拉娣的拉扯。

  上级批准了郑局对重要辖区安全隐患的处理意见,一时整个DC区热闹了起来,各街道办配合辖区所和区局,以及各单位保卫科的联合行动。

  街道办和居委会做思想工作,鼓励主动上交危险武器,并鼓励居民揭发藏匿危险武器的住户,这种行动驾轻就熟,毕竟以前也组织过对TW和反G命份子清理。

  不清理不知道,等半月后结果出来之后,连高层都吓了一跳。

  各类枪支弹药堆积的跟几座大山一样,甚至有退伍老兵还上交了手榴弹之类的,区局不敢大意,联系武Z部派人接收。

  连高层也吓了一跳,把这事记在了心头。

  时间一晃到了七月中旬,这天下班后大家兴致都不高,原因是老大哥全面撤走了他们的专家。

  从四九年建交到五零年全面支援,全国开始以俄语为外语开始,风风雨雨十来年了,贡献是有的,不过也是有巨额代价的。

  李修禹对此倒没什么感觉,在自主独立这件事情上,这种事情是绕不过去的,迟早要迈出这一步,依附别人,只能成为别人手里的刀。

  阵痛肯定是肯定的,甚至连这两年的灾害都是受了“代价”中的一部份。

  李修禹回到家,弟弟妹妹闷闷不乐,文秀连晚饭也没做。

  “怎么了这是?不饿呀?先过来搭把手做饭吃过饭了再说”

  这时代的人们是自信的,因为我们是以工农立G,从无到有,还打跑了世界上最大的“纸老虎”,可大部份人都清楚,很多是人家支援建设起来的,所以失去了一位老大哥的帮助,很多不明白的老百姓都有些恐慌。

  晚饭后李修禹看着院里玩的宝儿的修武,对修文和文秀说道:“行了,瞧你们这样子,进屋说。”

  “大哥,他们真的全部撤走了吗?”

  李修禹倒了杯茶,也没回三妹的问题,脸色严肃的看着二弟说道:“坐直了,我一直对你抱有大期望的,没想到你性格如此脆弱。”

  李修文闷闷的说:“大哥,我,我担心。”

  “问你俩个问题,他们是什么时候和我们建交的,什么时候全面援助咱们的?”

  “四九年和五零年。”

  “你站局外人的态度想一想,凭什么和我们建交,又凭什么援助我们,是什么原因?”

  两人沉思了起来。“是因为我们都是G产主义G家?”李文秀试着回道。

  “大哥,我想不到,应该是团结我们多一个帮手。”二弟倒是很老实的回道。

  “嗯,你能想到这点不错,要想明白这些就得朝国际视野上去看,国际上北边和大西洋对岸的两个G家一直在竞争,从四七年开始,漂亮国就开始全面援助樱花国,直到现在已经把全面工业都投入到樱花国了,这是有原因的。”

  李修禹押了口茶接着说道:“因为和北边打,战场就会从亚洲发动,樱花国就是他们的后勤基地,我们也是一样,为什么五零年开始援助咱们呢?因为咱们在半岛正在和纸老虎战斗,帮助咱们,其实是用咱们G家当排头炮,而且这份帮助是沉重的,不是无偿的。我们也是要还的,他们付出了什么没有?至少是没有我们付出的代价这么大,还把漂亮国脚步拖住了。”

  当年签了十一笔贷款,价值56亿卢布,而70%都用在了北边半岛的军费开支上面了。

  “我们只是第三方,需要的是发展,但他们把咱们拉下水了,而且是用做排头兵,并且想效仿美国对日本的样子,我们想要主权上独立,这一步是迟早的事情。即使代价再大也要去做,这是事关民族和G家的独立。”

  “所以我们要想的是自主自强,而不是总依靠别人,天下即使掉下来个‘林’(S大林)妹妹,哪也是带着目地的。”

  李修文眼神明亮了起来,有了方向,好奇问道:“可是我们现在这么穷,怎么办呢?会造成什么影响?”

  “今天咱们的话别出去乱说知道吗?”

  二人严肃的点点头。

  “这就要从经济方面说起了,当年光头军可以说是现代化的队伍,为什么还会输给咱们呢?”

  “当然是我们战斗力更强,团结一心。”

  “这只是一小部份,最主要的原因是,我们的主体是工人农民阶级,解放战争时期,我们有老百姓推车帮忙做后勤,没有财政负担,而对方是拿着工资的军人,当时光头军财政赤字,即使印了金圆券也跟不上供给。”

  李修禹等弟弟妹妹消化了一阵后接着说道:“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后面每接收一个城市,负担就重了一分的原因,光头军遗留下的工商业体系,都是需要开支的,各个系统都是,加上新Z国刚建立,物资整合匮乏,我们只能实行计划经济来调控发展。”

  “这两年的情况你们都看到了,这都是财政赤字带来的后果,往后怎么调剂这个压力呢,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。”

  到了后面为了减轻城市负担,老人也有这个威望,直接开始了上山下乡,(这是中国老百姓巨大付出的好多事件之一,请尊重身边的每一个农民工吧!他们是最对得起的。)后面才逐渐好转。

  到了七八十年代,西方开了口子,我国引进了不少重工业,地方上为了政绩开始上马很多项目,把这笔“经费”三两下用完了,又加剧了财政负担,一直到了八九十年代,开始出现问题,下岗潮就随之而来,这也就是后面朱姓老人提出“关停并转”意见的原因。

  一是到了后期把重担全压在了某一个行业领域了,造成的结果就是到了后世天价F,和很多窟窿。

  甚至到了零零后很多都成为了单身主义者,负担太重,自己活的潇洒凭啥结婚添麻烦呢,奖励三胎出台也没听到什么声响。

  不过李修禹是历史角度,也就是我们说的上帝视角说问题,这对历史本来说就不是公平的。

  要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问题,所以只有到了这个年代了解了这些所面临的巨大问题,才明白领导人的巨大成就。

  就好比很多人吐槽弱宋轻文重武,但是结合当时情况又很能理解这么做的原因。

  赵宋立国后,面临的首先是皇权问题,毕竟是从孤儿寡母手里拿来的,五代十国时间从李克用-李嗣源-石敬瑭-刘知远到郭威,好多是从武将叛乱立国的,赵匡胤自己也是这样,他经历过很多武将叛乱的例子。

  因此有了杯酒释兵权和抬高文官地位这些举措,身处当时的情况来看,是非常正常能理解的事情。

  结合五六十年代我国所面临的外部问题,内部发展问题,很多事情就能很理解了,所以那些吐槽计划经济和后面山上下乡的人可以闭嘴了,即没能力也没这种迫力,纯属站在上帝视角说话不闲腰疼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kodf.org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kodf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